您好!欢迎您进入中国·绿色建筑高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服务>建设>正文

疫情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不见面审批”成为政务服务的优先选项,不仅杜绝了传统线下审批导致的各种问题,在效率、办理(事)成本等多方面也大大优于传统审批。无论是被迫接受还是主动选择,“不见面审批”为企业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不仅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更为重要的是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在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截至目前,山西省完成“不见面审批”工程建设项目1235项,完成“不见面审批”事项2063个。在这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落实和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务实体现,更是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的提质升级。

72903f50e36592e1491f448ce09d586.jpg

山西省副省长贺天才出席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上线仪式

“不见面审批”让企业少跑腿

过去,“办证跑断腿、审批磨破嘴”是企业跑审批的真实写照;如今,“不见面审批就能办成事”在山西已成共识。这不仅得益于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好、服务实,最主要的是对市场环境的未雨绸缪。

2017年,山西省以改革决不能落后的勇气和决心,主动向“审批长征图”开刀,率先在全国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根据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服务监管、变部门审批把关为企业信用约束、变企业跑腿为信息跑路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以企业信用承诺为核心的企业投资管理新模式。2018年以来,山西省主动对标国家试点地区,以承诺制改革为抓手,统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能服务的不承诺、能承诺的不审批、能简化的不保留”的原则,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协调省18个省直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减、放、并、转、调”等改革举措,在承诺制改革基础上全面拓展和细化具体改革措施,实施审批流程再造,省、市分别制定配套制度办法(试行)42个和323个。

通过改革,过去由政府审批的15个事项改为政府统一服务事项,政府部门在供地前完成;13个事项列为承诺事项(含3项评估事项);精简审批事项和环节,取消了中介机构施工图审查环节,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勘察设计单位和执业人员终身负责制和重要工程专家论证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把事先审查的标准变为企业承诺的标准、政府验收的标准,最大程度实现审批便利便捷化。同时,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配套建设全流程并联限时审批制度,将项目各方责任主体和审批部门全部纳入监管体系。

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前,我们从签约到开工最快也要150多天,现在,我们用‘一份承诺’取代‘一摞审批’,时间直接缩短至43天。”体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的“山西速度”。

系列改革开展以来,审批事项由改革前的107项压减至62项,压减42.1%;申请材料由220项精简至97项,减少55.9%;全流程平均审批时限由240个工作日压缩至60个工作日左右,其中一般性工业项目仅为26个工作日左右。企业办理具体项目手续缩减60%,项目报建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以上,成为全面实现“不见面审批”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山西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营商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

如今,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已成为山西省深化改革的一个品牌,被评选为“2019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采取的一系列务实举措,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改革中取得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不见面审批”使改革更深化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如何让企业直接受益?如何从面对面真正实现“键对键”?山西省不断探索、创新,对审批事项、审批流程进行全方面梳理,快速、全面地建立起一套统一完整的审批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采用“省统筹建设、市(含综改区)细化部署、一竿子插到底”的建设模式,于2019年6月24日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该系统承载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电子签章、电子证照、“一网通办”等重大改革举措,具备项目前期策划生成、全流程并联限时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三大功能以及跨层级、多部门的申报数据推送、并联审批、项目策划生成、区域评估等功能。同时,也为今后关于项目审批的重大改革留出了足够空间,对后续各项改革举措都具备承载能力。“如果将这个系统比作一列火车的话,那么新的审批事项就是一节一节的车厢,有需要随时都可以加。”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立业形象地比喻着。

按照“一网通办”的要求,山西省创造性地拓展至各行业各类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涵盖了房屋建筑、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水利、能源等19个一级行业、67个二级行业项目类别。截至目前,系统共审批各类项目2101个,极大地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优化了山西省建设领域营商环境。

一位建筑业企业负责人不禁感叹道:“过去筹备一个工程项目,要向土地、规划、环保、住建等各个部门挨个申请,其中一个部门出现问题,项目就不能按计划实施或者彻底搁置,现在方便多了,省钱又省时。”

从项目主导向规划统筹转变,从部门碎片式管理向政府综合管理方式转变,这项改革不仅是审批工作的规范和统一,更重要也更难的是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这是政府发展理念和治理体系的整体变革。但是也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显著增强企业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提升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不见面审批”令服务更阳光

“不见面审批”,是有效杜绝“人情审批”“面子审批”的有力途径,用“无情电脑”代替“有情人脑”,让服务在阳光下运行,更能保障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绊脚石存在于一个个见面审批的环节中,实现‘不见面审批’就是要将绊脚石踢开。”为实现“不见面审批”,王立业的态度坚定而有力。他表示,要想“不见面审批”,数字平台的建立是根本。2019年1月,山西省率先设立施工图数字化平台,取消施工图审查、推行“勘察设计质量承诺制、重要工程专家论证制、勘察单位和执业人员质量终身责任制”,全面构建了“一窗受理、联合审图、集成服务、综合监管”的数字化、不见面审批建设工程施工图管理新模式。

从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的推行到施工图数字化平台的设立,再到管理审批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创新探索促使审批权力“瘦身”、监管责任加大、政府的廉政风险也相应减少。各个环节公开透明,营商环境优化了、服务意识增强了、行政效率也提高了,这不仅是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动作为的体现,更饱含着山西省全面实现“不见面审批”的决心和信心。

“不见面审批”不是故意躲避,而是通过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更好的面貌和姿态来服务企业和群众。说到底,这背后的逻辑都是对政企关系的厘清、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毕竟营商环境这样的“软实力”,需要“硬措施”来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