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进入中国·绿色建筑高技能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绿建科普>正文
绿建科普

建筑与生活的反论


总觉得把建筑和生活联系起来,怎么也不出论文的样子。原自我实在不愿意把生活“论文”起来,建筑在社会生活中无可替代,但出于个人喜好我更愿意说成是“生活与建筑”,而非建筑与生活。

在家乡只见田园菜地,茅屋瓦砾,走进镇里也仅限于热闹和采购生活用品,建筑从未像给现在身居城市的我更多话题,我想建筑对一座城市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

穿梭于车水马龙、丰富变幻的城市,你会发现建筑几乎成了这里有惟一主角及象征,尤其是那些标志性建筑理是主宰着城市的命脉,如法国艾菲尔,英国伦敦桥,上海明珠塔,苏州拙政园,这些建筑给人一种假象——城市因建筑而闻名,建筑超乎城市之上。建筑不是城市生活和主体的一部分么?无论如何突显建筑的作用与魅力,生活都是第一位。

实际上在历史上更为漫长的时间里,中国一直被认为有世界上是最优美的建筑,有马可波罗的阐述,15世纪的中国人形成自然显赫的建筑巅峰之作,明清时代的徽派建筑,既讲究水幕天人合一的意境,注重自然情趣和天水情趣,房屋忠实于周围环境的协调,“无山无水不成基”的说法,更是形成自然、家园、住宅和世界融合的多重文化布景。

而在形成以后,这类建筑的发展形成了断代。60、70年代的简易式住宅;之后的全盘欧风;以至现在的西式风格百花齐放,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十年时间里没有得到演绎和发展。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传统文化得以重新轮回,中国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这也给中国中式建筑的复兴提供很好的机会。然而中式建筑再发展,势必有新的眼光与手法组织进来,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使形式更好地满足现代市生活的功能需要,秉承传统人文精粹,同时结合现代或西方的建筑发展观,来演绎更符合现代国人生活理念与居住哲学的新中式建筑,形成可持续、前瞻性的新中式生活蓝本。让传统与现代之间、人、建筑与自然之间形成前所未有的东方式和谐。当然,这种和谐只存在于为数不多城市之中,而这些城市正因为这种和谐而更加让人值得留恋。

古代建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他的开发利用将会带动当代经济的增长。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先人为我们创造了无数的历史遗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灿烂文明的烙印.古代建筑是一个最好的鉴正,在古建筑中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社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不同的要求.为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古建筑的修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做法。

但一直以来我的个人对于建筑的观点是,你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它,很多时候都不显得十分地重要。在我生活的这个攀枝花,或者说很多改革开放中大力发展的城市,人们喜欢用自己创造的建筑来标示其创造力,并以此来显示一种对生活的自主能力,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时候,倒是各种不一样的建筑,最终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这让我实在无奈,久而久之对于建筑的感情淡漠了许多,因为那 文库不是我想要的。偶然在五十四的金福小区,看到了欧式风格的尖顶建筑,让我格外欣喜,这与喜好无关,我想主要源自对攀枝花建筑的审美疲劳。

我一直钟情于古镇的古派建筑,自然而朴实,那种相对独立而又出行便捷的布局模式,使得小城的故事一般都显示出更多的是温馨和浪漫。不管是和睦还是争吵,在这里更多的是显出一种很自然的属性。

现在的人很追求个性。我有时真是不太明白,一种逃避生活,极力回避社会的个性到底有什么意义。如今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已经多少让人们远离了关门不见开门见的往日时光。即使是一个楼道内的隔壁两家,可能住了好多年都相互不知道对方怎么称呼。现代化的城市住宅,或多或少隔断了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某种联系。虽然分而治之很适合江山永保,但一种建立在人们相互缺乏起码感觉上的东西,我看是很值得怀疑的。 

这是个浮世,但有人味的,都有些怀旧,如同那些新近修复的房子的微笑和那些残垣断壁的悲叹。建筑也象人一样,有走运的有背运的,有正出生的有正死去的。黯淡褪去的颜色和鲜艳的颜色并排坐着,形成一个圈。圈里,人流聚了又散。广场、建筑,它们都是静止的。但在它们的环拥下有生活在过往。这儿比别处安静。但这儿也还有生活过往,更安静一点的生活而已。而这些生活的存在,不论多么渺小、多么卑微,都令人感到它还不是完全失却希望。 生活又何尝不是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绿色建筑理念

返回